郭德剛與北京臺的恩怨情感不應替代法度衡量
北京電視臺王曉東臺長辭世后,郭言不遜,雖然刪除了微博,但仍激起微博、微信圈子里罵聲一片。本以為事情到此為止,沒想到中廣視協文藝委的一紙倡議文再掀波瀾。
我是北京電視臺前雇員,無論是對這家機構,還是對我的老同事們都充滿著感恩之情;我也是郭氏相聲的喜愛者,無論是對他的文辭修養,還是對他的舞臺表演都很欣賞。不是想兩邊討好,而是想試試能不能丁是丁、卯是卯的分析這一公共事件。
就事論事,王臺長去世,郭德綱暗諷,這錯的離譜!郭刪除微博后還應該真誠道歉。對逝者不敬,踐踏公序良俗,錯之一。事后嘴硬死扛,虛以委蛇,導致負面擴大,事態升級,錯之二。
北京電視臺的第一反應也有失當處。對郭的批評沒有始于情緒,止于理性,而是任由員工情緒宣泄,甚至默許食堂做出“油炸***”的荒唐事來。即使是員工自發行為,作為機構也有必要進行規制。應該從起點就將此事納入法制軌道解決。郭的言論是否構成侮辱、誹謗,是否對逝者和電視臺構成名譽侵害,北京電視臺、王臺長的家人都可以提起民事訴訟,最終由法庭來判別是非。這樣就可以將虛渺的道德爭論,簡化為實質的法律沖突。于公,訟爭甩掉了機構與個人的不對等。于私,垂范了凡事講求法律,不以恩怨的情感判斷代替謹嚴的法度衡量。
郭的崛起,某種程度上代表著草根的勝利。他以一己之力,贏得了市場,他念茲在茲的“衣食父母”給了他巨大的支撐和鼓舞。客觀上這對所有體制內表演團體或個人都構成了壓力。而這一“壓力”的反作用力也常常將郭推到風口浪尖。他的口無遮攔,他的江湖豪邁成了一柄既抬高他“庶民領袖”聲望、又常常陷他于不仁不義境地的雙刃劍。有人不分皂白的贊他捧他,與其說是由衷地喜歡這個人,還不如說是樂見他打破原有社會差序,挑戰舊例陳規的行止。
以國家級社團的名義抵制一名藝人的不端,本無不妥,但若在必要的法律行動后再行呼吁則更主動。道德大棒可揮,但終極目的不是封殺一名藝人,而是藉機倡導法制,藉機呼喚文明,藉機建設理性。
郭是繼續紅,還是就此消失,唯一能夠給出答案的是觀眾,是他的“衣食父母”。郭若繼續冥頑,相信他的“父母”會曉以厲害。郭若幡然醒悟,相信他的“父母”依然會疼他、愛他。